社論-教改談了16年 大人心態仍沒變
2010-09-03 中國時報 【本報訊】
事隔十六年,耗資八百萬,好不容易召開的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,才閉幕,就毀了!毀掉十六年一次教育大拜拜的,不是學者專家,而是依例開學就舉行第一次模擬考的國三生,考試非出於他們的意願,毀了攸關他們未來升學重要的會議更出乎他們意料之外,但是,沒辦法,因為孩子的未來九成九操諸大人們手中。
孩子其實根本沒有發言權,他們悶頭應考,讓他們考試的是老師,摔考卷的也是老師,但老師有多少發言權呢?班級學生考上明星學校愈多,就愈是被定義為「優良」的教師,至於以前的放牛班、現在改個名稱的職能班教師,只能拚了命希望自己的學生不中輟、不學壞,尤其別碰上幹了壞事還怪老師放棄他的孩子。
教育部長吳清基很誠實的說,他一直到媒體訪問時才知道北北基模擬考的情形,長假才放完立刻考試,確實對學生身心造成壓力,今年來不及阻擋,但會列為教育部訪視項目,未來若有類似情況,將列為缺失扣分。當過北市教育局長,吳清基都不知道北北基國三生的苦悶,他大概還不知道,開學第一天就模擬考的國三生,豈止北北基,全國都如此!
根據全教會秘書長吳忠泰的估算,台北市一個國三班級,十天內要考到一千二百到二千張考卷,約七到十二公斤,這個些數據不只適用於台北市的孩子,全國意在升學的孩子,差不多一個班級,十天內也得考上八百到一千五百張考卷。
十六年前的全國教育會議,召開所為何來?不就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升學壓力,十多年來教改推出無數方案,不論高中或大學,升學方式從早年的一試定終身,到免試、申請、推甄、分發,還有因應偏遠校區的繁星…,不一而足,唯一沒變的是,還是要以分數為憑,高中、大學如此,研究所亦復如是,有哪個大小孩笨到以為玩社團能玩進研究所,那就等著家裡蹲吧。
十六年教改,養肥無數補教名師,從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研究所,這還不夠,連公務員考試都得靠補習班密集猜題,有考試就有分數,有分數就有壓力,期望一個以考試用人的社會,沒有分數的壓力,那是痴人說夢。除了分數,還有其他鑑別的標準嗎?所謂其他的鑑別標準,不會引起特權猜測嗎?換一個角度,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差別心,認為明星高中一定比社區高中好、高中要比高職好,或者台大一定最好、非上大學不可,孩子的壓力還會這麼大嗎?
我們的教育,難道一點都沒有長進嗎?其實不然,許多老師,已經從孩子入學開始的第一天起,教育學生、也教育家長,「選擇可以很多。」甚至不斷告訴學生和家長,學校裡的功課壓力不小,不必再花太多時間補習,密集無喘息的學習,反而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,遑論創意。弔詭的是,這樣的老師,中南部顯著比北部多,他們不在乎任何教改或升學模式的改變,重要的是,讓學生在每一個方案中,都有選擇的機會,而且,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滿意。當然,即使有這樣的老師,還是有轉過頭照樣讓孩子去補習的家長,那麼,孩子的壓力該怪誰呢?如果大人的心態不變,全國教育會議再召開九次、十次,情況改善的機率依舊是零。
全國教育會議開會期間,各個民間團體也集結場外,舉行民間版的教育會議,原因很簡單,因為民間關心的包括十二年國教實施期程、教師評鑑實施期程等都沒在官方版的會議中提出討論。
那麼盛大舉行的全國教育會議到底討論了什麼?臚列出來不可謂少,大到黃金十年教育政策白皮書、因應少子化策略,小到強化家庭教育,推動全國「孝親月」及「祖父母節」,一應具全,就是沒談如何減輕升學壓力;至於十二年國教到底要推託到何時?吳清基的說法是:後年總統選舉前,一定會宣布實施期程,不擺明了拿十二年國教當選舉支票嗎?僅就這一點,就不符合教育的宗旨。
教育是百人樹人的事業,十六年如果還改變不了主導教改的大人的心態,那麼就再走他十六年,讓三代之後的人再譏笑一次,學者專家可以拖磨孩子的耐心和抗壓性,就是別拿教育當政客搏輸贏的工具。
楊照:錯誤的教育資源配置
【聯合報╱楊照】
十七歲還沒有滿十八歲的殺手,犯下了轟動社會的殺人案,逃亡多日終於投案了。對著媒體,很冷靜很大方地指控:「台灣教育害了我!」
教育害了廖國豪嗎?這個問題,有一部分根本不值得理會,完全不必討論;不過卻有另外一部分,讓人不能不想、不能不談,不能不愈想愈談愈覺得沉重。
不必討論的部分,是教過廖國豪的老師,教得再差都沒有弄到他要去當殺手;台灣教育再爛,也絕對沒有爛到直接創造出無法無天,殺人不眨眼的殺手來的地步。個人行為不能如此方便便宜就賴給學校、賴給教育來承擔。
台灣教育不會也不需為廖國豪殺人犯法的行為負責。不過換另一個角度,如果我們看的是所謂「後段班」,學習成就較差的學生,許許多多像廖國豪一樣無法跟上學校課業,在學習上取得成就與自信的小孩,那麼台灣教育的確虧欠他們,而且有很深的虧欠。
「後段班」以前的說法叫「放牛班」,取「放牛吃草」的意思,也就是一旦進了這種班級,沒人管你沒人理你,沒有任何教育資源會放進班上,讓學生自生自滅就是了。整個社會理所當然認為,好的老師要教好學生,老師的注意力該投注在好學生身上,協助好學生變得更好,幹嘛浪費時間與資源在比較差比較壞的學生身上!
習以為常,也就不會察知這種態度上巨大的矛盾。好學生和壞學生誰比較需要協助?好學生應付課業沒有問題,為什麼還要老師多花力氣管他們教他們?
好學生之所以好,往往就是因為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或習慣比較好,有本事自己自主自發學習的學生,為什麼反而要老師管那麼多?
現在有芬蘭的例子,我們總算可以把這矛盾看得清楚些。芬蘭打造出全世界有名,整體學習成就最高的教育體系,靠的就是和我們完全相反的教育資源分配原則。學習成就愈差的,愈需要老師關注教導;學習成就愈高的,他們獲得的最寶貴獎勵則是——學習自由。成績好的學生,證明了他們可以自我學習,老師就不用太理他們,他們可以依自己的興趣、用自己的步調去學習。他們學習能力強,老師的用心教導常常只是牽制、干擾他們的學習發展罷了!不必管好學生,老師就可以專心幫助「後段」學生。看到「前段」的例子,「後段」學生也就明白,若是能證明自己的學習紀律與成果,一樣可以取得自主自由,那會是驅動他們學習的最大動力。
如此一來,不論原本來「前段」或「後段」的學生,就都能在過程中擴充其自我學習的能力,一個大家都有能力並熱中自我學習的社會,怎麼可能缺乏競爭力?這樣的結果,和台灣的情況徹底相反。在台灣,「後段班」早早被「放牛吃草」了,得不到一點資源、沒有任何協助,當然成長受挫,在能力與人格上都無法健全。那「前段班」呢?也沒好到哪裡去。老師管得太多,本來可以向前衝的進度被拖住了,本來可以享受的興趣被打消了,甚麼都要照老師的,甚麼都要滿足考試要求的,久而久之,獨特能力也必然變平庸了。
這樣教育安排,真的有問題,照說不必等到廖國豪說那樣的話,早就該檢討、改革了。
(作者為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)
【2010/09/01 聯合報】
50510 發言於2010-09-01 21:21:30
cafa70 發言於2010-09-01 19:18:24
yuconan 發言於2010-09-01 19:04:56
pizzalover 發言於2010-09-01 14:30:18
SLSY 發言於2010-09-01 08:58:20
少數專家不足恃。應由各領域專家與民眾合作,共同腦力激盪。
1.公共事務非常繁複也很難得到完全的共識,由專業人士或團隊管理,可以提高效率減少摸索,但是專家並不一定能面面俱到,偶而會有思慮不周的情況發生。
2.專家因成長背景、個性、教育、職業、政治、宗教文化背景不盡相同,其知識或經驗的累積過程中也可能會累積偏見,因而造成政策制訂及執行偏差或有本位的傾向。
3.目前政府體系中,決策由上而下經常偏離多數民意。如果執政者有其政治考量,或利益糾葛,專業也可能被利用或被弱化甚至棄於一旁,因此誤導民眾。
少數菁英統治難以滿足多數人民的期待,想要圓滿解決各種公共事務,可以先由少數專家提出決策規劃,然後開放資訊讓更多外部專家及民眾加入討論,達到廣泛參與的目標,專業加上民意,一個諸葛亮加上三個臭皮匠,集思廣益應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。
【轉載】全民集思網 http://bsop.rsonline.org/
1.公共事務非常繁複也很難得到完全的共識,由專業人士或團隊管理,可以提高效率減少摸索,但是專家並不一定能面面俱到,偶而會有思慮不周的情況發生。
2.專家因成長背景、個性、教育、職業、政治、宗教文化背景不盡相同,其知識或經驗的累積過程中也可能會累積偏見,因而造成政策制訂及執行偏差或有本位的傾向。
3.目前政府體系中,決策由上而下經常偏離多數民意。如果執政者有其政治考量,或利益糾葛,專業也可能被利用或被弱化甚至棄於一旁,因此誤導民眾。
少數菁英統治難以滿足多數人民的期待,想要圓滿解決各種公共事務,可以先由少數專家提出決策規劃,然後開放資訊讓更多外部專家及民眾加入討論,達到廣泛參與的目標,專業加上民意,一個諸葛亮加上三個臭皮匠,集思廣益應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。
【轉載】全民集思網 http://bsop.rsonline.org/
fhcmoon 發言於2010-09-01 07:57:17